央视的“道歉声明”,隐藏着一个危机管理的“小心思”
本公众号持续推送媒介和舆情素养文章以及故事,欢迎关注!↑↑↑↑
最近中国网民们真是愈战愈勇。无论是在昆山的“反杀案”中,还是教育部通过央视播放的“开学第一课”引发的舆情事件中,网民都表现得极为活跃,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。
昆山的“反杀事件”中,地方公安部门在最短时间内发布公告,在究竟是不是正当防卫的问题上一锤定音,相关争论迅速结案,舆情也迅速降温;“开学第一课”引发的全国家长不满舆情中,一开始受到指责的教育部其实确是“躺枪”,而央视部门的快速道歉,也体现了对于网民情绪的迅速及时反馈。应该说,“网民”作为今天推动历史进步的角色,是当今时代一个大写的“历史人物”。
在昆山事件中,公安部门如此快速地发布公告,为争论划上句号,有人因此认为是“网民的胜利”,但如果公安部门的确是为了迎合网民,则这个做法的理性和科学性还有待斟酌。但是在“开学第一课”事件中,网民推动教育部和央视迅速回应,却是毫无疑义的好事。
关于“开学第一课”的道歉声明,显然赢得了网民的欢心。但是我们细看一下这个声明,会发现一个耐人寻味之处,那就是道歉的主体并非是央视,而是“中央电视台广告经营管理中心”。也就是说,大家奔走相告的“央视道歉了”其实是个假新闻。道歉的主体不过是央视下属一个部门,是“央视广告经营管理中心”道歉了。这两者的地位、影响力和代表性,显然是大相径庭的。
我们想象的可能场景是,自从节目播出后,因为广告太多以及节目请来的“偶像”不符合人们的心理预设而迅速在网络上成为争议热点,央视也捕捉到了这个热点。从事件的是非曲直的角度来说,道歉是必须的,但是谁来道歉?可能内部历经了一个争论、权衡和取舍。
由央视出面道歉?这虽然是最直接的做法,但是领导内心肯定不乐意。道歉意味着背锅和承担责任。很多事情,其实可大可小,小的可以直接小事化了,但是大了,就可以上纲上线,最后成为一根千钧之力的稻草。所以,由央视直接出面道歉,或许被否决了。
由广告经营管理中心道歉?这个听起来突兀,可是顺理成章。我们知道,在传统媒体整体江河日下的形势下,广告经营管理部门的压力越大,话语权也越大。央视的广告经营部门完全可以在《开学第一课》这个吸引了全国数亿人口注意力的节目上,多上几个广告节目,尽可能地为台里带来更多收益。想来节目的导演大不情愿,但是经营压力巨大,形势比人强。最后折中的结果,就是大干快上,多上广告。至于观众会不会投诉,那就不在考虑范围之内了。但如今竟然真的出事了,成了一个“事故”,那由你出面道歉,也是理所当然。
但是广告经营管理中心能否代表央视?显然代表不了。但这是一个冒险的擦边球,人们看到有“央视”二字,就会认为这就是央视,就会形成快速传播热点,人们在集体的狂欢中,就会忽略这个不易察觉的细节。
我们如此仔细地剖析这个道歉声明,其实是想提醒大家注意一个事实,那就是在危机管理下面的“道歉”这个工具箱里,由谁来出面作为道歉主体,一直是个争论不休的话题。
因为中国传统文化里面,一直有个教导是“人怕出名猪怕壮”,更何况在负面的事件面前,大家几乎认定,谁出面,就是谁要被抛到前台来受批判。因此,我们看到近年来的每个单位的新闻发言人成了高危的岗位。大家都谦虚地推来推去,说本人才疏学浅,不堪担此大任,其实背后都是害怕出现在公众或者镁光灯面前,直接成为牺牲品。
在长春长生疫苗事件后,中国食药监局相关负责人接受央视采访的时候,我们注意到该负责人全程没有正对摄像头,自始至终面无表情侧面而立,机械地念着旁边的书面稿。我们可以理解其彼时内心的惶惑不安,以及希望赶紧逃脱目光审判万事大吉的心情。但就是如此的诚惶诚恐,还是被环球时报的老胡看出了不对之处,“巴宝莉”迅速走红。
出面意味着顶缸,更何况是道歉?因此我们理解,道歉主体的重要性了。在道歉主体和网民认知之间,存在着巨大的落差。
道歉的主体希望层级越低越好。这样避免事件扩大,而且如果道歉不被广泛接受,还可以为最高层的最终道歉留有一个缓冲余地。
网民希望道歉层级越高越好,最好是最高层直接出面道歉。我们在多年的网络舆情研究中发现,如今的网民是越来越具有挑战性了。一旦负面事件爆发,他们往往直接要求和最高层或者一把手面对面对话。他们不希望和中层对话和传话。如果高层不直接出面,他们就认为没有诚意,他们接下来也就会把博弈的门槛继续加高,直到事件接近或者达到爆发的临界点。
从实践的情况看,如果道歉的主体层级较低,确实有可能避免事态的扩大化。如果基层应对得当,完全有可能将大事化小、小事化了,这样就避免了高层的出面,吸引更为广泛的社会注意力。而且,在新媒体无限传播的形势下,网络成了矛盾的放大器,很多事件本来不应该搞得如此大张旗鼓,完全可以在很小的范围内处理掉,避免消耗更多的社会资源,引发更大的矛盾。在这种情况下,低层级的回应是最佳方案。
但是当事件成为舆情关注的焦点,并且引发了广泛不满的时候,此时高层依然拒绝进行回复,则并非明智做法。在关键的时刻,处于危机状态的组织高层往往不再是具体可感的人,而是代表组织的价值观的符号和象征,他们的出面是代表组织进行道歉,大概率能够获得谅解和支持。在日本的所有新闻招待会上,如果公司的最高层不出面,首先就会被认为缺乏应有的诚意,本身就是一个败笔。
而且,组织的高层及时出面,也有利于化解面临的危机局面。我们看到,在滴滴再次发生乘客被害事件后,滴滴成为全体网民愤怒声讨的对象,网络舆情的加剧,反过来也推动管理部门的处罚力度层层加码,否则也会引火烧身。作为公司高层的程维和柳青迟迟未能出面道歉,虽然最后二人终于出面进行了诚恳的道歉,也获得了一定的谅解,可是形象损害已经造成,错过修补的最佳窗口期。
从这个角度讲,在面临危机的时候,高层的出面,有利于塑造富有担当的企业形象和企业精神,有利于快速平息负面舆情,其风险在于一旦道歉失误或不被接受,主体就失去回旋余地,可能导致次级舆情。但从现实看,舆情应对,姿态第一。网民对于高层出面具有较大的认可和接受性,只要姿态放低,态度诚恳,肯定是有利于舆情的回落的。
往期精选:
欢迎关注“网络舆情和危机公关”